党建工作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

发布日期:2017-03-06    作者:72886必赢网站     来源:     点击:

靳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赋予了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应坚持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来推动。

一、 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立德”思想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提出的“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这样的记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者,被中国传统社会士人奉为人生的“不朽”追求。其中,“立德”是从道德操守的角度,强调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便能人格不朽;“立功”是从事业功绩的角度,强调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便能事业不朽;“立言”则是从思想言论的角度,强调著书立说,丰富人类思想成果,便能思想不朽。在三者中,“立德”居首,被视为“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这深刻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对德和德育的高度重视。 “树人” 思想也可回溯至先秦时期,《管子•权修》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说法,其大意是说,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而培养人才则是为长远打算。“树人”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人才及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由于“立德”“树人”两个概念的关联度较高,因而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将它们直接联系起来并合为一个词使用。 深厚的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立”,是培育、修养、践行之意;“树”,是培养、造就、锻炼之意。“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离开“立德”谈“树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树”不好“人”;而离开“树人”谈“立德”,则会流于形式,“立”不好“德”。

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兴教办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一贯高度重视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弘扬。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毛泽东的德育思想中,德育工作是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具有一致性的,因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毛泽东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1939年为延安“抗大”制定教育方针时,他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基本方针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办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他还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江泽民将立德树人教育纳入“以德治国”的战略体系,提出“德育首位”的理念。他指出,在各级和各类学校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胡锦涛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曾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他指出:“要使老员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立德树人是新形势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对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基本方略的深刻阐释。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意蕴:其一,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大学的办学方向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二,我国的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大学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必须适应中国发展要求和世界进步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在新阶段新时期,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立德树人,既彰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又回应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重智轻德”倾向的纠治,它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略,有着崭新的科学内涵和丰富的理论意蕴。具体地说,我们今天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人”就是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积极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任务,它关乎民族的命运、关乎国家的前途,也关联着每个公民个体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教育事业既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又是高校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高校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来抓,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

“德者,本也。”(《礼记•大学》) 道德之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它的力量广泛而深刻,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如中国传统社会奉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道德标准,西方现代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准则。在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发展,道德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也在不断进步,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德”,既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又关涉人民的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为我们协调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事实上也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合了国家道德、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道德体系,它既是新时期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应崇尚的“德”、遵守的“德”,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立的“德”。

2.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的“德”,那么高校就应当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先行者和推动者;如果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之“道”。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价值引领的重要主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建设中地位突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青年员工的全面发展、引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庄严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自觉肩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急先锋,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履的实干家。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而“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什么人、如何树人”直接关系着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正确回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期“德”的内涵,实际上也指明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培育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人文交流的先行者,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突破口和落脚点。坚持抓好青年员工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点群体,把好青年员工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势,扣好青年员工思想观念的扣子,引好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路子。特别是要通过深入的理论阐释与宣传、持续的实践养成教育,引导青年员工信奉和持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道德价值目标,信奉和持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信奉和持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价值准则;不断加深青年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青年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青年员工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不断促使青年员工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自觉的道德实践能力。从而使广大青年员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三、 高校在立德树人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高校的立德树人以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育人之本、兴校之基、办学之魂,成为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发展特色。

1. 突出理论引领, 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进行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抓手。做好理论引领,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工作。一要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优势。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队伍,要充分信任和发挥这些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专长和优势,支持和引导广大专家学者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流、时代背景、现实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厚实的学理支撑。二要发挥高校的宣传教育特长。高校既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的教师队伍,又有从事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组织、认真讲授、悉心指导,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知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者要占领和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各层面、各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是要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直达员工的日常生活,引导青年员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崇德修身。

2. 强化实践养成,着力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和践行行动

知行统一是教育的追求,知是前提,行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实践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的唯一标尺。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实践养成这一关键环节。高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践行行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员工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延伸到员工的日常生活,让教育内容接地气、有生气,能够指导和帮助员工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和问题;二要把显性知识隐化到员工的集体活动中,有目的、有策略、有意义地设计和组织员工的集体活动,让员工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受到价值观念的熏染,得到道德规范的教化;三要把理论研习拓展到校外实践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让员工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去感受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3. 开展文化熏陶,全面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氛围和知行常态

大学文化在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导和激励青年员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一面旗帜。 高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纲领,全面营造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和态势。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激励员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校师生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挖掘高校自身的优良传统,利用学校历史、校训文化、大师风范来教育员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爱校爱党爱国。三要发挥师德文化的感染作用。“老师是员工道德修养的镜子。”师德对员工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极为重要。高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每一位教师都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以高尚的师德文化感染员工、教化员工。四要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带动作用。网络文化对当代老员工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突出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引导和管控校园网络舆论,打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媒体阵地,为青年员工开创清朗的网络空间,传播主流价值观。

4. 夯实制度保障,确保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发挥理论教育的涵养作用以及实践行为的塑造作用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发挥制度机制的刚性约束作用。 一要用制度形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校的发展规划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形成有利于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机制、熔炼体系与工作队伍。二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构高校治理模式的重要遵循,融入高校治理的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高校兴教办学、治校理政的价值遵循,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级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与惩处。三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安排,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制度。 积极推动学校各级宣传部门、团学组织、社团组织、校园传播媒介等多部门、多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实践课程、文体活动,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活泼的形式传递真善美,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基固本的灵魂工程。高校是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青年员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高校理应高度重视,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保持这项大工程、大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公司党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中央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及时解决工作困难,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高校各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履好职、尽好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三要加强督促检查。高校各相关部门和组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可靠的评价体系,制定具体可行的考评办法,定期对主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督促检查,以保证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